前不久,生活在北京的杨女士行走在一条大街的人行道上,一脚踩上冒雾的砖块,只听见“哗啦”一声闷响,路面突然发生塌陷。杨女士跌入其中,全身90%面积被烫伤,几天后杨女士终因严重烫伤失去了生命,而她的孩子只有两岁多,这个幸福的家庭顷刻就被悲痛笼罩了。
地面塌陷这并非是一个偶然事件,脚下飞来横祸连发不断,我想,有些成语应该改写了。我们上小学就知道这样一个故事:古时候,杞国有一个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、地会陷下去,并为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。后来人们就用“杞人忧天”这个成语来形容和嘲笑那些没事找事、庸人自扰的人。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,尤其是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,虽然我们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,但不得不担心地会陷下去。随手搜索一下网站,近两三年内就发生过一连串的地面塌陷事故:
2009年8月8日,合肥市闹市区一处地下行人通道施工工地突发路面塌陷,事故原因为施工工艺问题(见图1);
图1 合肥市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发生路面塌陷
2009年08月04日,北京王府井大街塌陷现大坑,数小时扩大四倍;2010年7月10日,受连续强降雨影响,北京西三旗建材城西路与黄平路十字路口地面塌陷,造成该路段燃气管道发生局部渗漏,地面交通局部中断(见图2);
图2 救援人员在事发地挖开几处路段,以便寻找排查燃气泄漏点
成都地铁塌陷“咬住”的士,因特殊地层所致;杭州地铁一号线湘湖段发生重大塌陷事故,造成21人死亡(失踪);南京地铁施工造成隧道坍塌,一名工人被埋后身亡;深圳在建地铁工地发生塌陷,直径约3米,深度约5米;
广州数百平米地面塌陷,1000多人疏散;安徽滁州居民区地面塌陷,数十户居民撤离,等等。
以上事故频频发生,这预示着城市地面稳定性危机进入高发期。
平均下来,中国城市中每平方公里的各类管线长度约为25公里,20多种管线种类,包括自来水、污水排放、煤气、有线电视、电信、宽带网等,涉及的铺设单位多达几十家。据统计,南京市平均每天发生爆管事故30多起,北京市大型水管崩裂事故每4天一起。燃气管道、污水管道等地下管道事故层出不穷。据估算,国内城市每年因施工造成的地下管线事故,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,间接经济损失约400亿元。
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,地面塌陷根本不是不治之症。问题是,是不是该工程治理的处理了,该避让的避让了,该监控的监控了,如此等等,也许这些在一片加速声中被忽视了。
就拿北京的例子说吧。北京东三环京广中心附近主干道突然大面积塌陷。塌陷地段为北京东部交通主动脉,事发后短时间内,北京市建委、市交通委、市通信公司等十几个部门立刻行动。封闭塌陷区,对相关路段实行交通管制,1400万条免费短信提示市民绕行。但是又有多少报道是说这起事故可能启发的其他危险点呢。北京地下管线老化问题严重,地下有很多不可测的因素。而地铁施工进入高潮期,风险系数因此相当高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名高级工程师这样解释,在地铁施工过程中,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,特别是有水管通过的地方,如果产生形变,引起管道漏水,使周围土壤含水量增加。压力使地铁支撑结构发生变化,引起周围环境的进一步形变,一旦到了临界点,就会发生突发事故。我们都知道,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网平时是看不到的,就像人体血管一样,一旦出现问题,就会集中爆发,因为这些属市政设施的地下管网带有公益型和系统性。百分之百消灭事故似乎不可能。但若是沿着已发生的事故去追索,寻找那些潜伏的事故隐患,从而做到预防,未必不可减少危机。似乎大家都热衷于应急,而淡忘了这些实实在在的“体检”。
毋庸讳言,除了地铁、城市管线工程的施工造成的地面塌陷之外,各大城市近年来频繁发生地面沉降事故,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地下水抽吸采汲过度,以及大型地下工程开挖不合理降(疏)水,地层细颗粒随水移动所致。抽提地下水造成了地下土壤含水层压力失衡,结合地下及地上建筑施工操作造成地层压力和承载力间的失衡,形成了地面塌陷。
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人员,我们虽然做过很多关于石油天然气管线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,做过一些库区、城乡等不稳定区域的地质灾害治理,但是更多关注的是区域稳定性和地质灾害易发性。现在城市地面的安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!
介入城市,介入民生,将是我们企业的一种责任,也是我们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机遇。我们看到,城市虽然建立了很多预警预报和应急救灾的机制,但是还缺乏专业性。事故发生了再去治理,损失势必很大。我们的目标是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,把脚下的威胁,降低到最低水平。
若是把专业技术运用到最初的设计中,让涉及地下开挖的工程项目从一出生、甚至在整个十月怀胎过程中都是一个健康儿,而不是等它长大成人了,漏洞百出,到后来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
我认为,这是科学的态度,是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!
2012.4.19